经络学,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
来源:互联网
作者:佚名
时间:2020-07-21
经络学说的重要作用是什么?
经络学说在临床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够说明病理变化,但这一理论经常被人们忽视。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,当人体某处生理功能失调时,病邪会 通过经络传注,在体表表现出某些疾病的症状,如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压痛、结节、 条索等或相应部位出现皮肤色泽、形态等改变,若出现这些情况应引起您的高度重视。
中医的经络学该怎么学
应该在自身上想象着的路线学
经络学说是谁发明的?
这个学说和系统不是几个人特别聪明,一夜醒来突然创立的,它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集体的经验结晶。一般认为是这样的:在古代,有的人病了,开始时无意中被石头或其他有锋棱的东西碰触了一定体表的部位时,结果发现原有的病却意外地好了。又比如有的人患了胃痛,除了本能的按揉痛处局部之外,又在无意中碰触了膝下现在叫“足三里”穴的皮肤,受了刺激之后,病却好了。于是由无意的发现交成了有意的重复及经验的积累,别人也照样用,结果都大多有效。于是确定下来,对大家说:用东西去触碰“足三里”这个地方是能治胃痛的!后来又发现它能治腹部痛的病,特别是不断发现有许多穴位也有相似的治疗作用,于是又将这些相似作用的穴位联结成一条“线”。这些“线”后来就定名为“经”,也叫“经脉”。又由于不断有意的探索,发现其他系统也有可治相同疾病的穴位,它们也连成了“线”而成另一条“经”。这样又经过了许多岁月,又不断发现并证实了许多“线”而有了许多“经”或“经脉”。例如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疗咳嗽、哮喘等病的穴位,将它们连成“线”,便叫它“肺经”……后来又将这些经脉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、脏腑气血等内容加以归纳整理。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、部位、内外表里以及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关系等等内容加以归纳整理。于是就有了叫“足阳明胃经、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……”等的所谓“十四经脉”。举其中的“足阳明胃经”为例:就是说长期经验证明,分布在足(指下肢)并由此沿着“阳明”部位(指下肢“阳”侧面之一)上行直到面部这条经脉上的穴位,除了都对局部病有治疗作用之外,还对内脏中医所说的“胃腑”有治病的功能。后来凡是遇到中医所说的“胃”有病时,首先选用这些穴位针灸,可以得到明显的疗效,所以就将这一条“经”叫“足、阳明、胃经”了。其他各经也是这样,不一一枚举。最后又将它们总括整理起来,反复验证,便成了我们今天所学到的“经络系统”和“经络学说”。
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:(1)这些经脉的分类和编排等等都不是凭哪个人的主现意志编织出来的,它是建立在无数实践经验基础上,径过千万年的探索验证、提炼,筛选之后的宝贵经验的结晶。遥想这漫漫的以往岁月,我们的祖先该是付出了多大的艰巨劳动和心血!身为炎黄子孙,我们怎能不倍加重视并大力发扬呢?! (2)要明确,上述“经络系统”、“经络图”,虽然图上画着经络的“线”,但事实上是看不见的,那“线”只是一种针下感觉的路线,所以只叫“经络感传现象”。直到目前,针灸医生也只是用了这个现象在调节治病(这个感传现象就是针下穴位的酸、胀、麻、重、电击感等感觉)。所以目前说它只是一种“功能反应”。至于这个功能反应的实质是什么,目前还无定论,还在大力探索之中,也可能是西医解剖学里可见的神经、血管、淋巴管以及其他体液调节系统的“综合反应”;也可能是我们现在知识还不知道或不能解释的东西。正如埃及的金字塔,东西明摆着,但古人当时是如何建成的?也未得到解释一样,它可能也是建筑学里的另一体系的杰作。
经络学说的内容是什么?
所谓经络学说,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。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,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。该学说,即古代经 络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,还有许多经络,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。每 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连属,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, 构成一个整体。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,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, 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。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,选用某药能减轻 或消除这些病证,即云该药归此经。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,为一身之藩篱,风寒邪 外客引经后,可引发头痛、身痛、肢体关节酸楚等症,投用羌活(散风寒湿止痛) 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,即云羌活归膀胱经。
中医经络学的书有哪些
黄帝内经啊
儿童经络学有什么作?
可以通过按摩小儿经络,使小儿活血通络,减少生病次数,提高免疫力。
经络学说是食疗的基础吗?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。“行气血,营阴阳”是经络的主要功能,但气血来源于饮食。那么,胃所受纳的饮食物又是怎样变为气血、运行于周身的呢?关于这一点,《内经》里有清楚的描述,《素问?经脉别论》说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 于筋;食气人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,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。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,毛脉合精,行气于腑,腑精神明,留于四脏,气归于权衡,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” “饮人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时,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。”可见,经络是饮食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的运行通道,为人体营养 物质运行的大通道。因而,经络学说,也是食疗的基础。